最近很多經典好小說都不約而同地重新出版了,
這本多麗絲‧萊辛《第五個孩子》也是其中之一。

原文創作於1988年,中文版則是2001出版(已絕版),
雖然是頗有年代的作品,但其中的人性掙扎與痛楚,
時至今日,讀來依然令人感嘆、惋惜,卻也不知所措。

tdi290.jpg

她想到他時,沒有愛,也沒有感情,
她恨自己竟沒有半點正常的情分,
激不起一絲一毫的火花──
令她夜夜驚醒的,只有罪惡感和恐懼。


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理所當然的嗎?

班,海莉和大衛的第五個孩子,
還在海莉肚子裡時即有詭異的蠻力,總是使力踹著,
讓海莉痛不欲生,得服用鎮靜劑才能暫時將之「降伏」。
班有著古怪的長相,性格暴戾、野蠻;還沒學會爬或坐,就先會站,而後走。

班的降臨,讓原本親密和諧的家庭就此翻天覆地。

出於母性,海莉對班始終有愛,
然而面對這個彷彿執意要折磨她的孩子,這份愛不知從何開始。
她既想守護班,卻又暗自希望他從窗台上摔落、在大馬路上被車撞。
整個家族對這名難以定義的孩子議論紛紛,
而後終於協議將他送往「專收沒有人要的小孩」的機構,
直到海莉決心將他接回來自行照護……

每個父母,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可愛完美的天使,
正如同每對夫妻,都希望能創造出幸福美滿的家庭。
但天下事,總是不盡人願。

海莉跟大衛,是一對有點「獨特」的夫妻。
從還未相遇之時,他們在別人眼裡就已經是那種有點怪的「老派人」,
雖然在我看來,他們只是比大部分隨波逐流的人,更清楚自己要什麼。

獨特的兩個人,在茫茫人海中遇見了可說是天生絕配的彼此,
相識、相戀,然後共組屬於自己的幸福大家庭,
原本,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故事,幾乎稱得上是現代童話了。

雖然我跟他們大多數的親友一樣,
對於「想生六個、甚至八個十個孩子」的理念頗不能認同:
畢竟,養兒育女真是一件充滿挑戰的辛苦事,
過度樂觀,到頭來辛苦的不只是父母、更是孩子。

而偏偏,他們的第五個孩子:班,
又是個令人不知如何是好的「怪小孩」。

不只是個性,他從在娘胎裡就跟其他的孩子很不一樣,
耗盡了母親所有的心力、也剝奪了其他兄姊的資源。
即使是天生充滿母性的海莉,面對班,也只有滿滿的恐懼...

在多麗絲‧萊辛筆下的這個故事裡,我看見的是滿滿的痛楚與無奈。
不只是生下班、用盡全力撫養他卻無法愛他的父母海莉跟大衛;
也包括因為班而逐漸與原生家庭疏離的兄姊:路克、海倫、珍妮;
年紀最接近、卻也「受害」最深,最終還是離開家中的小保羅;
以及盡其所能、為孩子付出一切的祖父母們,尤其是桃樂絲。

唉,即使知道這樣不公平,但我依然很難不覺得,
即使沒有班,生了這麼多孩子卻得依靠別人幫忙才能照顧,
海莉跟大衛實在是有點天真、更有那麼些自私。

可是同時,我也無法責怪最終還是決定把班接回家的海莉。
畢竟,有時能夠眼睜睜看著自己懷胎生下的骨肉,
在那種慘無人道的環境中被當作物品對待,慢慢死去?

就像我無法責怪大衛逐日的疏離與冷淡、無法怨他不將班看作自己的孩子,
畢竟,光是想辦法賺取足以度日的金錢,已耗盡他的全部時間與精力。

而班呢?是的,他怪異、他不一樣、他令人感到既害怕又恐懼,
但誰能夠否認,他同時也是最無辜、最值得同情的「可憐的班」?

這個故事,篇幅不算長,後勁卻很強。
就如同簡介中說的,沒有善惡對錯,只有滿滿的無奈與拉扯,
但偏偏每個人都是受害者,沒有一個人能夠幸福快樂。

但就像作者多麗絲‧萊辛所說:
「在我們被撕裂、被傷害甚至被摧毀的時候,
將重塑我們的,是我們的故事,是講故事的人。
我們的最佳狀態,將是我們最具創造力的時候。」

也許,我們就是需要這種充滿痛楚與無奈、
充滿人性糾葛與對現實無能為力的故事,
來逼迫我們反思、提醒我們不要隨意批判別人,
並且好好珍惜且把握現下的每一刻吧。

--

 
喜歡我的文章嗎?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小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